在过去的两年间,缅甸摆脱了严格的军事统治,发生了巨大的政治与经济转变,这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2011年上台的缅甸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国内改革,努力构建公民社会,同时向西方国家开放。

很多观察员认为,这些改革将会使中缅关系变得疏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是缅甸的首要政治和经济伙伴。然而,虽然缅甸的民主改革似乎是转向西方世界的信号,但是改革是否能够成功事实上将有赖于中国的经济参与,这一点民主人士不应忽略。

2012年年初,美缅关系正常化,美国解除了针对缅甸的大部分制裁。同年11月,奥巴马总统正式访问缅甸,成为第一位访问缅甸的在职美国总统。此后,美国与欧洲的援助国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与机构支持,并帮助缅甸准备其2015年的大选。缅甸大幅的政治转变使一些人士充满希望,相信如果缅甸继续执行当前的改革日程,它将很快成为一个西式民主国家。

唐晓阳
唐晓阳曾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方主任及驻会研究员,任期至2020年6月。
More >

在经济方面,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由2012年的5.5%提高到2013年的6.5%。带来GDP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解除制裁后缅甸天然气产量、商品出口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然而,由于经济结构性变化滞后,缅甸的经济改革脆弱,进展速度不比政治改革。缅甸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也进展得相当缓慢。因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依旧垄断着缅甸的关键部门,如石油、电信与电力。而受军事利益集团控制的企业也在市场上享有特权。

这一点很棘手,因为可持续与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对政治改革来说必不可少。缅甸人民希望政府的转型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但达成这些期望还需打造健康且可持续的经济。如果经济改革无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失望的民众可能会把矛头指向新一届政治领导与体制,并会将缓慢的经济转变错误地归咎于草率的政治改革。

此外,如果缅甸的经济改革赶不上政治改革的步伐,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急速增长的天然气营业收入已经导致了缅甸的高通胀现象。其经济发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采掘工业,而由此带来的财富并没有得到广泛分配,因为具有特权的利益集团为自身攫取利益,加剧了缅甸收入不平等的状况。

为了确保政治改革以和平有效的方式进行,缅甸必须改善其经济发展。除了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缅甸政府还需要积极与中国合作,这会对缅甸的经济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的经济活动是缅甸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且对缅甸经济的方方面面均有影响。中国不仅是缅甸天然气最大的进口国,还会为其带来资本雄厚的投资者、大量的游客以及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推动缅甸的经济发展。

如果中国对缅甸资源的需求减弱,抑或是中国投资者对于在缅建厂犹豫不决,那么缅甸的经济将会因此而遭受重大打击。西方国家仅对缅甸部分经济部门(如石油与天然气)感兴趣,因而西方企业在缅甸的经济活动无法代替中国的全面参与。

考虑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性,缅甸政治改革的拥护者必须确保缅甸的改革不会影响到中缅关系。国内政治改革不应成为他国以中国的损失为代价而在缅增强影响力的机会。

密松大坝事件作为备受瞩目的案例可能会使人们认为缅甸民主化等同于疏远中国。这项水力发电工程位于缅甸北部,由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设计筹划,并提供了36亿美元投资。2011年9月,缅甸政府暂停了该项工程,此前当地人民针对大坝的环境影响发起抗议。很多观察员将该事件解读为缅甸外交政策的根本变化,有人甚至将其与颜色革命相提并论。颜色革命于21世纪之初在前苏联成员国间蔓延,其间各国的政治变化导致了对俄罗斯的外交敌意。这样的比较很是危险,且应该避免,因为这可能会引发中国的猜疑,并影响中缅双边关系。

中国要如何确信缅甸的政治改革不会损害中国的利益?重要的是,缅甸政治改革的拥护者需要为公众展示更为平衡的图景,使其更加了解中国在缅活动。西方媒体倾向于大肆报道中方在缅甸活动的疏漏,而并不报道中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或是中国对缅甸经济增长有怎样的贡献。西方媒体如此反差的报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成为缅甸反对党与公民社会的政治批判对象。中国和缅甸反对派之间的敌意与猜忌也因此不断累积,而更加畅晓的公众舆论则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类紧张态势。

缅甸的民主人士与其支持者需要加深理解中国对缅投资带来的政治与经济动力。尽管也许看上去有些矛盾,中国的投资确是缅甸进一步推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条件。

本文系“中国观▪观中国”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