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看来,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外援助方式。2018年3月,中方成立了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CIDCA)以整合中国的发展援助项目。
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的结果如何,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六位学者提供了他们的见解。
地缘政治环境促使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然而,在关系升温的背后,两国不同的目标可能引发欧亚大陆的关系紧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一种标志,而中国的债务问题则是政府有意刺激经济的结果,并不会导致经济崩溃。
中国与美国需要通过富有内涵、深度、战略的对话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合作,以及如何成功克服大国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差异。两国领导人所说的“新型”大国关系就会从这样的对话而来。
2012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几个主要国家都将举行大选和领导层换届。其中,有三个国家特别突出,即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三国新的或再次当选的领导人如何理解其国际利益和责任将对未来几年的国际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崛起,为什么中国人的理解与其它国家的理解有如此鲜明的对比?既然关于中国崛起有如此不同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要面对怎样的困境?中国将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本文将对这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将采取何种战略面对崛起困境进行理论分析。
北京共识,或者说中国模式,是对美国所主导的西方自由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挑战。欧美学者主要争论北京共识是否应成为美国式西方发展模式的替代方案。
中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本文对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详细考察了中国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的产业组织和结构。目前,中国煤炭交易的灰色市场规模似乎已经增长到令人无法忽视的危险水平,中国政府应该考虑评估目前的状况,并整改国内统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最后,卡内基的能源与气候项目已经规划了一个后续研究计划,以全面探索在越来越受能源安全、环境恶化等因素制约的中国,煤炭未来在能源行业所应扮演的角色。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严震生、淡江大学的陈一新、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 的葛莱仪以及澳门大学的王建伟,就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间三边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卡内基的包道格担任了本次讨论的主持,史文进行了相关点评。